close

人生,應該要多方的嘗試,才會因此而豐富;因此,最初拓展我人生視野的事情是旅行,迄今已去過了十個以上的國家,而且都是深度的自助旅行

伴隨著旅行,攝影也玩出了興趣,相機從一般數位相機換成了單眼相機,鏡頭及週邊配備也越來越多

不知不覺地,也能拍出不錯的照片了

所以想當然的,海底攝影也應該會是我感興趣的一個區塊,於是,利用了三天連假去學了潛水

雖然說我本身有學過游泳,但其實對於深不見底的大海是有恐懼的,畢竟人不是魚,總要擔心呼吸的問題

在正式上課前的幾天,我還很努力的先把教材給看了一部份

我始終相信,有理論基礎的技術,會讓人更有信心與安全感;你懂你為何要這麼做,於是你做得理所當然

而知識與實務的落差,就得靠實際的經驗來銜接,讓理論輔助技術,讓經驗轉化技術為習慣

因為很清楚自己在初學潛水的階段,不太可能有多餘的精神拿潛水相機去拍照,我這次準備的是 Gopro,將它掛在面鏡上盲拍

潛水課有室內的理論課程,也有室外的技術練習

第一天是在淺灘做基本動作的練習,而到了第二天則進行岸潛

雖然岸潛的深度不深,對於初次得仰賴調節器來呼吸的我來說,還是稍為有些害怕,會忍不住想讓頭可以探出海面,不過第二次岸潛就習慣得多了

水深不深,會看不到海底生態嗎?並不會

可以看一看教練拍到的照片,如果你懂,其實光是5米深的海底就有不少生物可以觀察了(基本上我只知道「魚」)

海底潛水所需要的基本動作,除了潛水裝備(面鏡、呼吸調節器、BC、配重帶)在水中可能會有的問題及調整操作

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控制上升、下潛以及所謂的中性浮力(既不升也不降的平衡狀態)

上升及下降不難,就像騎車把油門用力一催就開始動了,但是如何以適當的速度上升及下降,並沒有想像中容易

浮力的影響,包括了全身裝備所具有的正、負浮力,通常BC本身是調整浮力的重心,但呼吸本身也會影響到浮力的升降

此外,潛水的深度的變化,也會影響到原本已經調整好的浮力(BC的空氣被壓縮,浮力減少)

所以光是要搞定中性浮力就很花時間了,那有閒功夫去拍魚?

除非像教練們這樣,有豐富的潛水經驗、熟練的技術,才有可能悠閒的自己去尋找海中生物進行拍照

然而,這就跟學習攝影一樣,我早期也拍不出什麼像樣的照片,現在的攝影能力則是在累積了二萬多張照片的拍攝才累積而來的

而那些在攝影界能被封為老師、神人的攝影家,其經驗就更不在話下了

到了第三天,終於要進行船潛,潛水的深度又比岸潛更深,也更需要一定程度的潛水技能及信心

幸好事前的講習很詳盡,讓人可以很放心的跟著教練們下海,悠閒娛樂永遠都要以安全為優先作為考量來進行

而一家會以安全為最高原則的潛水中心,就肯定是能讓人信賴的,這跟它是屬於哪一個系統派別都無關

因為裝備跟第二天的略有不同,這次很明顯的感受到「裝備還是自己的好」的重要性

不過呢,買下所有潛水需要的裝備也應該需要不少錢吧?除非很常去潛水,不然真的會覺得投資潛水裝備會很浪費

話雖如此,我還是買了自己的潛水頭套以及潛水面鏡,也許之後再看情況及自己的需求,逐步來添購裝備吧

至於最重要的海底攝影,我總結一下 Gopro 試用的心得

(1) Gopro 是超廣角,能拍大畫面,但不適用於小隻的海洋生物的攝影

  然而,除非你的中性浮力控制得很好,甚至還要有一定海中導航能力,不然並不適合以手持潛水相機的方式來攝影

(2) Gopro 如果掛在身上盲拍,我個人覺得能直接連接 Gopro 的潛水面鏡或許會不錯(面鏡也要適合你才行)

  其次則是夾在面鏡帶上,但是記得把頭套戴上,避免一堆頭髮入鏡,而拍攝角度也要調好,不然也還是會拍到自己的潛水面鏡

  掛在肩膀或胸口是完全不適合的;以獨立的頭帶配置在頭上也是不適合的(可能會被沖走而不自覺)

  Gopro 當然也有手持棒,但如同前述的,中性浮力練好了才比較適合

(3) 購買潛水裝備,初期只要能耐得住 20 米就可以了

  相信我,沒練到一定程度的人,是完全不敢潛超過 18 米的,除非你對自身安全毫不在意

  所以不需要浪費錢去買那些頂級的裝備

 

墾丁潛水:http://www.ktdive.com.tw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red 的頭像
    Fred

    旅行は私の人生なのだ

    F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